<pre id="vw1q6"><strong id="vw1q6"></strong></pre>

    <table id="vw1q6"><strike id="vw1q6"></strike></table>
    1. 031183884187
      工作時間:9:00-18:00

      河北省生態環境監測“十四五”規劃

      來源:河北省生態環保廳日期:2022/3/5 瀏覽:0

      近日,河北省引發了《河北省生態環境監測“十四五”規劃》,以打造現代化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為目標,以確保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真、準、全”為核心,統籌全省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到2025年,初步建成陸海統籌、天空地一體、上下聯動、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全文如下

      河北省生態環境監測“十四五”規劃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推動全省生態環境監測事業發展,加快推進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按照《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結合我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需求,編制本規劃,規劃期為2021-2025年。

      一、進展與形勢

      (一)進展與成效

      “十三五”期間,全省生態環境監測系統緊緊圍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落實《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不斷建立健全監測體系,初步建成各環境要素統籌、標準規范統一、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為支撐河北生態環境管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強力保障。

      監測網絡更加完善。截至2020年底,全省建成環境空氣質量國控站53個,省控站337個,鄉鎮站2019個,省級以上開發區站218個,港口站5個,實現了省市縣鄉全覆蓋;11個設區市開展環境空氣VOCs手工監測。全省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以手工監測和自動監測相結合,共設置監測斷面602個,建成國省控水質自動監測站145座,基本實現對全省重要河流跨界及重點斷面在線監測監控。布設國家網土壤監測點位1710個,省控監測點位1615個,初步建成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布設地下水環境質量國控考核點位26個、省控考核點位14個。11個設區市布設城市聲環境監測點位3505個。開展178個村莊的環境質量監測。不斷完善生態質量監測,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和生態遙感監測。建立由省、市、縣級生態環境監測站、社會監測機構以及企業共同參與的污染源監測網絡和省、市、縣三級環境突發事件應急響應體系。

      質管體系更加健全。全省生態環境監測機構按照新的管理評審準則完善監測質量管理體系。首次在省級監測機構統一監測質量管理體系,進一步規范強化內部質量控制;開展全省監測機構質控檢查,強化外部質量管理;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和自動監測運維機構質量管理措施逐步健全。建立監測數據造假責任追究機制。陸續出臺《河北省深化生態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實施方案》《河北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修訂《河北省環境監測管理辦法》等政策文件。

      運行機制更加順暢。落實《關于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完成全省環境監測垂直管理改革,有效避免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預,提高環境質量監測的獨立性、公正性和權威性。按照“互聯網+監管”的總體思路,分省、市兩級監管的方式,建成全省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監管平臺,全省所有社會監測機構納入監管平臺管理。

      信息公開更加規范。2020年實施的《河北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對公開生態環境質量、生態環境監測、重點排污單位的環境信息等作出明確規定。各要素環境質量狀況、生態質量和污染源排放情況的監測數據實現互聯共享,初步建立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發布機制。

      支撐效能更加有力。深入開展空氣、水、噪聲、土壤等要素的環境質量和生態質量分析,聚焦環境管理需求,編制各類專題專報以及環境質量報告書和信息產品;初步形成主要環境要素的預報預警能力;定期發布環境質量狀況公報,重點排污單位的監督性監測報告,滿足生態環境管理和公眾知情權,技術支撐能力和水平有了明顯提升。

      (二)形勢與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將生態環境監測納入生態文明改革大局統籌推進;經過新一輪機構改革,生態環境監測被賦予了全新的職責定位;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的新要求。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既是生態環境監測改革攻堅的關鍵期,也是生態環境監測事業發展的機遇期。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新要求。我省歷史形成的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交通結構偏公路的現狀尚未根本改變,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壓力不斷加大,因此需要加大大氣污染協同控制、三水統籌治理、生態保護監管、應對氣候變化、噪聲污染防治、新污染物治理等戰略任務的精細化支撐力度,需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業務拓展、技術研發、指標核算、標準規范制定、信息集成與數據分析,進一步提升監測與技術支撐的及時性、前瞻性、精準性。

      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的新要求。“十四五”是面向開啟第二個百年目標、建設美麗中國新征程的重要時期,對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新任務和新要求。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技術支撐。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構建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健全環境治理監管體系,強化監測能力建設,全面推動生態環境監測能力現代化。因此,必須全方位加強全省監測系統的能力建設,推進生態環境監測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跨越,提高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水平,為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奠定堅實基礎。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新要求。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明確,由生態環境部門統一行使生態環境監管職責,要求重點強化生態環境制度制定、監測評估、監督執法和督察問責四大職能。監測評估,就是統一負責生態環境監測工作,評估生態環境狀況,統一發布生態環境信息。因此,新時期下的監測機構必須主動適應改革要求,做好全省環境監測垂直管理改革的后半篇,推動構建科學、獨立、權威、高效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環境監測體制機制改革決策部署,落實省第十次黨代會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為統領,以打造現代化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為目標,以確保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真、準、全”為核心,以支撐、服務、引領生態環境決策管理為導向,不斷夯實基礎能力,打造特色亮點、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為建設綠色低碳、生態優美的現代化河北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需求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結合。將符合監測發展規律、滿足管理需求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保持正確方向;找準全省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分類施策、精準發力。

      堅持立足當前與布局長遠相結合。立足監測發展現狀,著眼支撐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明確階段性目標任務,率先突破若干關鍵問題;做好長遠發展規劃,謀劃生態環境監測制度、網絡、技術、裝備、隊伍等全面發展,構建完整的業務體系框架。

      堅持系統謀劃與重點突破相結合。體現“統一負責生態環境監測”職責,提升監測的整體性、協同性,增強科技創新應用和能力保障。著眼突出環境問題和監測發展前沿領域,加大對雄安新區和白洋淀生態環境保護、北戴河旅游旺季保障等重點領域的監測支撐。

      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共治相結合。處理好政府、企業、社會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加強市場監管,促進監測行業整體繁榮,落實排污單位自行監測主體責任,加強信息公開,強化公眾監督。

      (三)建設目標

      以“夯實基礎、完善體系、強化質量、突出特色、服務管理”為目標,以支撐、引領和服務全省生態文明建設與污染防治攻堅戰為宗旨,深化制度建設、夯實基礎能力、打造特色亮點,統籌全省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到2025年,初步建成陸海統籌、天空地一體、上下聯動、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全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實現環境質量、生態質量、污染源監測全覆蓋;各級各類監測數據系統互聯共享,監測信息統一規范發布,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顯提升;監測與監管聯動機制和生態環境監測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提高應急響應能力,建成底數清、能力強、反應快、效率高的生態環境應急體系;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污染源現狀監測向環境風險預警預報拓展;構建生態環境綜合評價體系。

      三、協同控制,提升大氣環境監測能力

      (一)健全空氣質量監測體系

      進一步完善全省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優化降塵、酸雨、硫酸鹽速率等監測點位;11個設區市和雄安新區開展非甲烷總烴(NMHC)實時監測;加快推進PM2.5和O3協同控制監測,按照生態環境部建設要求進一步推進我省PM2.5和O3協同控制監測網絡能力建設,在重點區域主要干道設立路邊空氣質量監測站,開展PM2.5、NMHC、氮氧化物和交通流量一體化監測,逐步實現多污染物協同監測和污染源專項監測雙輪驅動,全力發揮監測支撐保障作用。

      (二)加強空氣質量監測運行及質控管理

      在全省省控站開展智能安防系統建設,實現空氣站的智能監控,提升空氣站穩定運行監管水平,防范人為干擾監測數據,為保障監測數據真實性、全面性提供技術保障。加強省級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檢查和質控能力建設,配置顆粒物聯機比對設備、高精度流量傳遞質控設備等質控設備,提升空氣質量自動監測質控水平。

      (三)提升環境質量預報預警能力

      在現有7天空氣質量預報預警系統基礎上,謀劃開展未來10-15天中長期趨勢預測和30-45天月尺度的長期趨勢分析,定期開展預報效果評估,升級現有VOCs在線監測設備。

      (四)推進碳監測評估試點

      落實生態環境部《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方案》要求,以唐山市為試點城市,組建城市溫室氣體監測網絡,推進碳排放實測技術發展和信息化水平提升,探索實測結果在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企業排放量核算、減排監管等方面的應用,輔助提高統計核算客觀性、公正性。探索碳源匯評估,為協同推進“減污降碳”提供支撐。

      四、三水統籌,增強水生態環境監測水平

      (一)優化地表水監測網絡

      為了全面客觀反映水質狀況,厘清上下游責任,精準支撐全省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與考核工作,結合十四五國控斷面設置情況,在全省十三五省級網的基礎上,適時調整,進一步優化現有監測網絡,提升監測網絡的功能。

      (二)完善水環境監測方式

      持續推進全省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加大對重點水域、重要水體的建站力度,提升考核斷面和重點水域的水質自動監控能力,擴大水質自動站的覆蓋范圍;對已建水站開展功能性提升改造,自動監測指標逐漸拓展到9+N,推進重金屬、有機物、生物毒性等自動監測試點;研究水質自動監測站對自然因素影響的抗干擾能力,做到科學判定自動監測數據的有效性;提升水質自動監測數據的整體分析和深度挖掘能力,及時掌握水質異常,快速判斷污染來源,提高水質預警預報能力,增強自動監測在服務管理上的作用。

      (三)拓展水污染溯源監測

      構建重點流域入河排污口自動監測技術體系,推動水質污染溯源監測。推進重點水體主要污染因子的走航監測。研究開展河湖緩沖帶、生態用水、濕地恢復與建設遙感監測。

      (四)提升水生態監測能力

      加強藻類水華監測,在白洋淀淀區實現水華自動監測,監測數據與國家聯網。進一步完善白洋淀、衡水湖等重要濕地水生生物監測網絡。開展重點流域生物多樣性試點監測。

      (五)加強水源地水質監測

      依據水源保護區劃分工作,優化調整飲用水水源地監測點位。不定期組織技術人員進行針對性技能培訓,提升全分析監測能力。根據水環境質量變化趨勢、超標指標、超標月份和水期,結合上游來水情況、污染源空間分布等,加強水源地水質分析,為環境管理部門提供技術支撐。

      五、治防并重,完善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

      (一)優化土壤環境監測

      在現有國家網和省控網的基礎上,根據“十四五”國家網土壤環境監測點位設置和調整情況,結合“十三五”期間土壤監測和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結果,背景點和基礎點相對固定,重點關注潛在環境風險區域,動態調整省控網風險監控點,優化土壤監測網絡,持續開展監測。各市以土壤污染風險防控為重點,對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周邊土壤環境至少完成一輪監測。

      (二)強化地下水環境監測

      完善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網,在國家、省級地下水監測工程信息共享基礎上,逐步優化和補充“雙源”類監測井,適時增補優化省級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基本覆蓋全部縣(市、區)、重點風險源和飲用水水源地。加強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開展國家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點位、省級地下水環境監測點位監測工作。以地下水污染風險防控為重點,加強對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及主要補給徑流區、化工石化類工業聚集區周邊、礦山地質影響區、農業污灌區等地下水污染風險區域的監測。開展自行監測和執法監測,督促化學品生產企業、礦山開采區、尾礦庫、垃圾填埋場、危險廢物處置場及工業集聚區依法落實地下水自行監測要求。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和現場巡查等手段,對典型污染源(區域)及周邊地下水污染開展執法監測。

      (三)推進農村環境監測

      進一步完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擴大農村監測的村莊數量,每個縣區至少監測一個村莊,實現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縣區全覆蓋;優化農村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在自然保護區、水源地、重點行業企業等區域增設固定村莊。加強農村環境敏感區監測,繼續開展對“千噸萬人”集中式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灌溉規模在10萬畝及以上的農田灌區、日處理能力20噸及以上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出水水質監測,逐步開展規?;笄蒺B殖場自行監測。

      六、陸海統籌,健全海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一)完善海洋環境質量監測

      根據環境現狀及管理需求,優化調整海水水質、沉積物等監測點位和監測指標,全面掌握全省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狀況及變化趨勢。強化陸海統籌,統一陸海生態環境監測布局,強化主要入海陸源、入海河口、重點海域監測。

      (二)加強海洋生態監測

      拓展海洋生態監測范圍和監測內容,提升全省海洋生態監測評價能力。加強河口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監測,加強海洋保護地、海水增養殖區等典型生態敏感海域生態狀況監測。根據北戴河旅游旺季生態環境保障等重點專項工作需求,開展海水浴場生態環境安全監測工作。

      七、關注健康,推進物理環境和新污染物監測

      (一)加強聲環境監測體系建設

      完善噪聲監測網絡。以重點縣(市、區)聲環境質量監測為主,逐步推進縣級噪聲點位布設工作,完善噪聲數據平臺,逐漸形成市縣兩級的省級噪聲監測網絡,實現縣區噪聲環境監測常態化。推動噪聲監測自動化。加強噪聲自動監測能力建設,到2025年底前,11個設區市全面實現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并與國家聯網,推動定州、辛集和雄安新區逐步建立噪聲自動監測系統。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繪制噪聲地圖。

      (二)完善輻射環境監測體系

      優化輻射環境監測網絡,加強實時數據監測網絡建設,增強輻射監測技術隊伍力量,從人員培訓、儀器配備、新技術應用、質量保障、數據共享和預報預警能力、輻射應急事件處理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提升輻射環境監測技術水平。

      (三)重視新污染物監測

      關注潛在環境風險,啟動新污染物監測試點,加強與群眾健康密切相關的大氣、土壤等環境健康影響監測與評價。在白洋淀流域、地表水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等重點區域,探索開展內分泌干擾物、抗生素、全氟化合物等新污染物的監測研究。

      八、系統治理,提高生態質量監測與評價水平

      (一)加強生物多樣性監測

      聯合建設由生態質量監測站及監測樣地樣帶組成的河北省生態地面監測網絡,覆蓋全省典型生態系統和重要生態空間,推進生物多樣性監測?!笆奈濉逼陂g推動開展白洋淀濕地生態系統監測,加強白洋淀濕地生態保護,掌握白洋淀濕地生態變化。

      (二)推進生態質量評估

      利用衛星遙感監測等技術,初步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遙感立體監測網絡,對全省生態質量進行綜合評估。以維護生態系統穩定性、保護生物多樣性、推動生態功能持續向好為導向,執行生態質量指數評價與報告制度,每年開展全省、重點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等不同尺度生態質量評價。

      (三)服務生態保護紅線監管

      以河北省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為依托,實現與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的互聯互通。充分利用衛星影像、航片、無人機等科技手段,及時發現和制止各類違法違規破壞生態保護紅線的開發建設活動,對全省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實現“常態化、系統化、自動化”。

      九、測管聯動,強化污染源和應急監測

      (一)強化污染源監測

      以納入重點排污單位的固定污染源全面監測為基礎,逐步建立統籌固定污染源、入河(湖、庫、海)排污口、移動源、面源的污染源監測網絡。規范固定源監測。鞏固和深化污染源監測改革成效,構建“省級統籌、市縣承擔、分級管理”格局。落實自行監測制度,強化自行監測數據質量監督檢查,督促排污單位規范監測、依證排放,實現自行監測數據真實可靠。規范污染源自動在線監測,推動揮發性有機物和總磷、總氮重點排污單位安裝在線監控。推進測管協同,加強與環境執法協同聯動,針對重點行業、重點區域分級開展排污單位達標排放執法監測,推進飲用水水源地風險源、區域大氣熱點網格、固體廢棄物堆場等遙感監測排查。深化信息公開,推進污染源監測數據聯網,加大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數據和污染源執法監測數據公開力度。加強入河排污口監測。明確入河排污口排污單位和排污口責任單位的自行監測主體責任,建立完善監督制約機制,各級生態環境監測部門依法開展監督監測和抽查抽測。開展生活垃圾焚燒監測。加大對全省生活垃圾焚燒企業監管力度,確保穩定達標排放。對全省范圍內生活垃圾焚燒廠煙氣中二噁英類污染物進行監督性監測。拓展移動源監測。完善河北省機動車環境監測和管理系統,逐步推進建立涵蓋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和油氣回收系統的移動源監測體系。強化機動車環境在線監測和數據信息質控管理,開展柴油車遠程在線監管工作,探索港口、機場非道路移動機械監管模式。

      (二)提高應急處置水平

      加強人員隊伍建設。建立應急監測人員A、B崗工作制度,確保省中心能夠同時應對兩起突發環境事件。加強應急監測新技術、新方法的培訓,確保應急監測人員熟悉轄區環境應急預案管理要求及各類應急監測方法?!笆奈濉逼陂g,至少每年開展一次的省級應急監測演練。開展環境應急能力標準化建設。省中心及各市監控中心結合本行政區域和上下游環境風險特征,配備水質、空氣、土壤等相應的監測裝備和防護裝備,具備支援和協同監測能力。重點保障白洋淀及上游流域水質監測能力,秦皇島近岸海域應急監測能力。加強涉廢涉酸鑒定監測能力。建立生態環境應急基礎信息庫。包括河北省環境風險隱患信息庫、應急專家庫、應急物資儲備信息庫、應急預案庫和應急監測能力信息庫等。采用虛擬化私有云計算機房方案,將網絡虛擬化、計算虛擬化以及存儲虛擬化,實現統一管理和拓展。

      十、加強監督,深化監測數據智慧應用

      (一)全面構建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監督機制

      加強全省環境監測數據質量控制,形成上下聯動、信息共享,覆蓋生態環境質量、生態狀況和污染源監測的生態環境監測質量控制體系和社會化服務監管體系。

      完善生態環境質量管理網絡。以統籌實施生態環境監測活動全過程監督為核心,建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保障責任體系和質量管理制度,切實保障環境監測數據質量。完善省生態環境監測質控中心,加強制定全省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發展規劃、組織培訓交流、開展能力考核和驗證等業務職責。在駐市環境監測中心建成3家區域質控分中心,開展區域內質量控制工作。其他駐市中心配合區域質控分中心完成相應任務,主要承擔區域內各環境要素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的質量控制和監督。強化地市環境監控中心質量管理職能,開展污染源和生態環境質量監測活動的質量控制與管理,指導縣級監控中心開展監測質量管理相關活動。

      加強各類生態環境監測活動全過程質量控制。對各類生態環境監測服務明確質量要求,統一規范各類報告格式,全面、客觀,真實反映布點、采樣、分析、方法、設備、內部質控等監測全過程,落實“誰簽字誰負責”的三級審核制度。全面規范生態環境質量監測活動。省生態環境監測質控中心統一規劃環境質量監測控制網絡,在大氣、水、土壤環境監測網基礎上實現省級以上開發區、鄉鎮空氣質量監測站、入境河流、出境河流、重點湖庫、重點斷面水質自動監測質量管理全覆蓋,完善地下水和海洋監測質控網絡。全面規范污染排放監測活動。各市(含定州、辛集市)環境監控中心在省生態環境監測質控中心和區域中心的指導下開展污染排放監測活動的質量監督與控制,建立全過程質量管理規范。省生態環境監測質控中心結合全省重點工作任務,針對重點行業、重點區域和重點排污單位開展專項工作檢查。

      強化社會化服務機構監管。嚴格落實《河北省加強環境監測機構監測質量管理暫行規定》,進一步加強日常監督檢查、不定期質量抽查、專項檢查和人員能力監督等。建立大氣、水質、污染源社會運維機構動態名單,對名單內的運維機構開展資質、人員能力和運維質量的不定期巡檢、質量抽查和專項檢查。

      建設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監管平臺。充分發揮監測網絡能力建設,立足全省生態環境管理需求,依據“互聯網+監管”思路完善省、市兩級環境監測機構監管平臺,實現對生態環境監測機構日常監管的全覆蓋。加強系統內生態監測機構和系統外第三方社會監測機構協同,完善協作機制。

      (二)加強生態環境監測信息集成共享

      逐步將全省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納入環保大智慧平臺,實現對生態環境的統一監測、統一監管、科學決策,以數據驅動監管、以數據支撐環境治理,全面提升生態環境監管現代化水平。積極與國家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對接,形成國家、省、市、縣四級貫通的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傳輸體系。各級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住建、交通、水利、農業、衛生健康、林草、氣象、海洋等部門逐步開放數據接口,建成匯集各級各類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的全省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庫。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地理信息系統(GIS)等技術,實現對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的有效控制和海量數據的深入挖掘分析,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的實時發布與共享,為生態環境保護決策、管理和執法提供數據支持。

      十一、改革創新,推進監測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一)加強體系建設,強化省--縣三級監測體系

      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1(省中心)+11(駐市中心)+14(市監控中心)+縣級站監測體系建設,形成各有側重、相互聯動、互為補充,服務管理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省中心統籌組織開展監測工作,對全省監測系統進行技術指導、質量管理,協助省廳管理駐市監測機構業務、人力資源、經費和資產等。駐市中心主要承擔生態環境質量考核監測,同時為當地政府提供生態環境管理需要的監測技術服務。市監控中心具備滿足當地管理需求、與當地污染特征相適應的環境質量監測能力和應急監測能力,有效發揮對企業的監測監管職責,服務當地環境管理??h(市、區)監測機構以承擔污染源監督監測(執法監測)為主,加強與環境執法協同聯動。

      (二)優化整合資源,提升各級生態環境監測能力

      優化整合監測資源,統籌任務需求,形成各有側重、優勢互補、兼具特色的監測布局,全面提高監測效能。

      提升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能力。提升實驗室能力。建設集智能化、現代化、信息化于一體的生態環境監測實驗室。建成二噁英實驗室,增強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監測能力;完善ODS重點實驗室建設,提高消耗臭氧層物質監測能力;進一步完善生態生物實驗室功能,提升生物監測能力。提升質控作用。加強省級質控中心基礎質控能力建設,充分發揮其對全省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的技術支撐作用,豐富質控手段,強化質控監督檢查,對全省監測機構開展能力考核和能力驗證;增強水、氣、土、噪聲、污染源、機動車等生態環境監測全過程質量控制能力,堅決打擊數據弄虛作假。提升技術中心的作用。建立長效化業務支持機制,對監測機構的監測業務運轉、質量管理和實驗室建設等方面開展技術指導。圍繞國家和我省生態環境監測重點工作、新技術新標準新方法應用對技術人員開展實訓、專項培訓,組織開展應急監測、污染源執法監測等專項技能考核,提升監測人員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不斷適應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要求。提升新技術新方法應用推廣能力。初步形成生態遙感監測、無人機、無人船監測能力;逐步開展水生生物、生物毒性等監測,引領全省生態監測能力的拓展。

      深化駐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能力建設。各駐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具備大氣、水、土壤、噪聲等常規任務的監測能力,結合片區建設,提升監測能力,適應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要求。結合各駐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能力和區位關系,建立三個區域片區監測聯合體,即秦皇島、唐山和承德組成東北片區聯合體、張家口、保定、衡水和廊坊組成西北片區聯合體、石家莊、邯鄲、邢臺和滄州組成中南片區聯合體。每個聯合體的成員在具備常規監測能力外,側重大氣、水、土壤中一個要素的監測能力的建設,形成全指標的監測能力。同時各駐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結合地方特色,在環境空氣、地表水、地下水、海水、土壤、污染源等方面形成各具特色的監測能力。逐步與市級生態環境部門建立長效化業務支持體制。

      提升各市環境監控中心監測能力。各市以加強污染源監測、應急監測能力為主,兼顧提升環境質量監測能力及固體廢物監測能力。具備對排污單位監測的能力,可配合管理部門開展轄區內污染源監測與排污許可監管、監督執法聯動,強化轄區內重點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的揮發性有機物監測、煙氣顆粒物超低排放監測,可同時應對12起地方環境應急監測。加強對縣級監測機構的技術指導。

      加強縣級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區縣監測機構應具備有效開展行政區域內執法監測和應急監測的能力。同時按要求做好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相關保障工作。

      (三)突出重點地區,開展特色監測

      發揮白洋淀流域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作用,加強雄安新區及白洋淀流域生態環境監測。加強白洋淀流域的水生態環境質量監測、河流及白洋淀淀區考核斷面(點位)常規監測,不斷完善流域水質監測網絡;建設水生態觀測站和生物實驗室,逐步開展白洋淀流域水生態監測、生物觀測、水生態環境預測等監測和研究。

      成立河北省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加強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依托秦皇島環境監測中心,建立河北省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機構,逐漸形成沉積物、海洋生態健康指標等的監測能力,強化海洋環境質量和海洋環境應急等監測能力,承擔全省海洋環境質量、專項保障監測和海洋應急監測等工作任務,為海洋環境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十二、加強協作,推動環境監測產業高質量發展

      建立以技術創新需求為導向,以形成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以骨干環境監測企業為主體的產業發展模式,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鏈條,運用市場機制集聚創新資源,實現企業、科研單位、政府部門交流合作,協同解決環境監測產業發展的技術問題、市場問題,培育壯大全省環境監測產業。

      (一)加強技術支持,培育我省環境監測設備制造產業核心競爭力

      加大行政部門、科研單位與骨干設備制造單位的交流合作,加強橫向課題研究,建立技術共享、轉化機制,引導監測設備制造與生態環境保護形勢和需求相適應,占領監測技術的制高點,從市場引領向技術引領轉型發展。建立新監測技術和設備試用基地,開展比對性監測,加大新監測技術和設備的試用、應用力度;優化信息反饋機制,及時將監測技術、設備在試用、應用中的問題反饋企業。通過行業協會、科技部門等機構開展研討會、培訓會、推介會,加大骨干企業的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推廣力度。

      (二)加強監管培訓,促進我省第三方社會環境監測產業健康發展

      加大對第三方社會環境監測企業的資質監管和監測活動監管,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充分利用產業協會培訓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提升第三方社會環境監測從業人員技能水平;建立第三方社會環境監測企業、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引導監測企業、人員遵守職業道德。培養、培育第三方社會監測機構加大投入,向專業化、規?;l展。

      (三)加強交流合作,引導我省自動監測運維產業做大做強

      建立政府與骨干運維企業的合作機制,加強日常培訓,開展運維人員能力驗證,引導企業提升日常管理水平。強化運維企業管理,加強合同約束,嚴厲查處運維單位運維不規范、弄虛造假行為,建立督導與服務并重的運維企業日常管理模式。引導技術好、實力強、規模大的骨干運維企業進入省內運維市場,形成政府、企業雙方受益的良性市場環境。鼓勵和引導省內骨干運維企業走出去,參與國家和外省市運維業務。

      十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系統能力建設,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內容。鑒于規劃項目體量大、涉及經費多,各部門應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切實保證規劃建設項目按期保質完成落實。

      (二)落實建設責任

      理清省、市兩級事權,進一步明確省、市兩級事權劃分原則,建立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系統建設統籌協調機制,明確各單位職責分工和工作要求,切實落實工作責任,形成省市相關部門協同配合、全面推進的工作格局。

      (三)加強資金保障

      在既定工作量資金保障基礎上,各地統籌中央財政有關轉移支付和地方財力,同時積極申請國家和省各類專項資金、科研項目資金,形成多元投入機制,加大對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系統建設投入。

      (四)加強隊伍建設

      加強監測領域校企、校站合作,試點“產學研”“訂單式”等多元化監測人才聯合培養模式。面向全社會遴選優秀生態環境監測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領軍人才,帶動隊伍素質整體提升。根據工作任務,協調市、縣兩級監測機構編制問題,暢通監測人才成長途徑,逐步提高監測隊伍水平。

      (五)加強實施評估

      加強規劃實施年度監測,適時開展中期評估,根據評估結果適時調整規劃內容。

        抄送: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

              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氣象局。

      河北省生態環境廳辦公室                    202229日印發


      0
      首頁
      電話
      短信
      聯系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_国产中文亚洲日韩欧美_欧美老熟妇BBwww_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pre id="vw1q6"><strong id="vw1q6"></strong></pre>

        <table id="vw1q6"><strike id="vw1q6"></strike></table>